如果學音樂是剝奪了孩子的童年幸福,那么,讓孩子做算術題,是否也是剝奪幸福童年呢?如果這樣,真要讓孩子完全自由的快樂,造成的結果就是“快樂的童年,無為的中年,悲慘的老年”。
把學習和痛苦劃等號是不對的。一位權威的教育專家說過:教育對于少年兒童,特別是對幼小的孩子來講,不能排除一定的、適當?shù)?、必要的強制,這是他們?nèi)狈ψ钥啬芰Q定的。
“無音樂,不童年”,擁有音樂的童年才會更加燦爛!
首先,父母應該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是:培養(yǎng)孩子學鋼琴、學樂器、學唱歌,不僅僅是培養(yǎng)他們的一技之長,更重要的是培養(yǎng)他們的認知力,創(chuàng)造力,提升他們對美的感知,學會和自己相處,和他人相處,和世界相處,最終獲得內(nèi)心的豐盈和富足;
其次,是通過藝術培養(yǎng)啟迪孩子的思維。愛因斯坦的“相對論”就來源于音樂產(chǎn)生的靈感。有一天他從樓上下來,直奔鋼琴那兒彈了很長時間,彈完以后上樓把自己關在屋里,不許人來打攪他。幾天以后,他夾了一大堆紙下來了,說:“我發(fā)現(xiàn)了廣義相對論,是在鋼琴上、在音樂上找到的靈感。”
最后,有助于孩子的優(yōu)良人格的形成。兒童通過不同形式的藝術教育,逐漸形成初淺的平衡、空間、架構等意識,并會根據(jù)這些來形成和諧的性格,不斷滋養(yǎng)精神、涵育生命、圓善人性。藝術的學習過程,在培養(yǎng)記憶、觀察等能力的基礎上,一定伴隨著聚精會神、堅持不懈、有的放矢等,這些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其學習過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個性化的、獨特的、穩(wěn)定的、統(tǒng)整的行為模式、思維模式和情緒模式的過程,無疑對人的當下生活,對今后的成長、發(fā)展,對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,起著決定性的作用。
因此,剝奪孩子快樂的,從來都不是學音樂。正確看待音樂的積極作用,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學習,而不是將一切歸結于外因,才是我們的父母和老師真正該做的。